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

重新評估歐元見底之可能性


昨天JPY相關的部位停損總共損失了約100pips左右(順便提醒大家一下其實pips並非比較損益的最好單位,因為每一種貨幣對的一點所代表的百分比並不相同,因為分母其實是不同的,像USD/JPY的一點就比EUR/USD來得多上不少)。因為下的部位大小不同,我大概損失了上一筆EUR/USD空單賺來的1/5獲利。但遊戲規則就是這樣,沒有在天天過年的。

但無論如何只要虧損多少都會有點沮喪,回想起來JPY有關的交易既然是突破後的追價,那是否在返回整理區的同時就該停損?也許是吧,但客觀來說回到整理區也沒有違反規則,這方面如果要做可能真的需要更多臨場反應的能力,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快市下的單幾乎都輸錢。

說到快市,我想談一下新聞事件在行情中扮演的腳色,我知道大部份的人都偏好自己的行情背後有故事支持,沒有fundamental driver的行情一定是假的,歐債有解->歐元漲,more QE->黃金漲,就算不討論事實上的因果關係是如何,這樣子的生活確實比較有趣味,就像股版有位F版友回的文:純粹用技術分析實在太無趣了!

在這裡我沒有要反駁這種有因才有果的邏輯,但我可能想要澄清它發生作用的方式,價格波動最終的基礎「絕對」不是新聞事件本身,而是供需法則:參與者買或賣的意願,只要想買的人比願意賣的人多,價格就一定要漲,而那些利多、利空事件「或許」直接影響他們對標的未來走勢的判斷,但只要在市場上沒有激起足夠多的波瀾,不斷來強化其他參與者的信心,「利多出盡」、「市場早已預期該事件」等報導就會逐一出籠,CNBC常見的行情小標更是有趣味:「Oil rises on Middle East 's tension」、「Oil rises despite Middle East's tension」,兩面手法,說實在的比台灣的「歐債無解」,隔天又「歐債有解」來得更加無賴。總而言之,千萬不要低估人類對新聞事件的腦捕能力。

一般Elliotician對新聞事件的想法是,至少它發布的當下,最容易製造出B浪,但我感覺也經常能製造第五浪,無論是哪一種最後的下場都不太好看,原因是什麼?

我覺得,這些「基本面」事件吸引進來的參與者,情緒幾乎在第一瞬間就達到了行情頂端那種執迷不悟的情境,但行情要繼續,是不容許每一個人都上車賴著不走的,結果就是慘烈的修正,殺到他們放棄那個「基本面」的信念才會結束。(我十一月初去澳門看到一本雜誌封面:「QE3正式宣告"無效"!」)。我從來沒真正看過這方面的書籍,這些交易心理學,對很多人來講可能只是常識,就當隨便看看吧。

回到現在的EUR/USD走勢:

可能各位知道為何我對新聞事件要談一堆了,因為多出來的那陀東西真的是讓我苦惱了好久,也害我多持有了幾張1.29的空單@@,剛剛在1.295加了一張,也許可以在50%回撤左右打平吧。但現在重點是往上的行情,最壞的版本,如果上漲只是A-B-C我們也應該會挑戰1.3左右的價位,如果是大三浪呢?那我們1.32以後再見,總之接下來的回撤要是夠深,絕對是一個Risk/Reward極低的入場點,我會佈下自己一次下單能夠容許的最大金額作多。各位最愛的金金應該也能,跟隨著「至少」回到1730,也同樣有著清晰可辨視的停損點。

至於JPY的部分,除非有向上突破,現在是完全不想理了(氣)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